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扫元> 第232章 神雷天降采石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2章 神雷天降采石矶(2 / 5)

旗舰,亲自向石山汇报敌情:

“矶上估摸驻有守军三千馀人,通往当涂的道路在采石矶北面“矶脚”,正好在守军弓弩复盖下。

矶体两侧多是开发已久的圩田,此时春水方生,田内淤泥深厚,难以通行。圩田之后还有纵横交错的河沟水网,我军大船根本无法进入,兵力也难以展开。”

他指向险峻的采石矶矶头,面色有些凝重地道:

“末将以为,此战若要快速攻克当涂,打开进军江宁的门户,恐怕无法取巧,还是必须从正面啃下采石矶这块硬骨头!”

关于渡江登陆点的选择,军令司在战前曾精心制定了两套方案:一为当涂,二为芜湖。

选择在当涂登陆的好处是距离战略目标集庆路(江宁城)最近,一旦登陆成功并攻下当涂,大军便可直扑江宁城下。

弊端则是登陆场正面非常狭窄,风险极高,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天险采石矶。

而选择芜湖登陆,好处是江滩平缓,登陆比较容易,风险相对而言要小很多。

但弊端是登陆此地后,进军江宁的陆上信道被花山、白臼湖等地形所阻隔,最快的信道仍必须经过当涂县。

途中,还需连续跨越荆山河、青弋河、扁担河、青山河、姑溪河、采石河、慈湖河等十馀条河流。

这条进军路线迂回不说,速度还很缓慢,众多横向分布的河沟,还给大军行进和辎重运输制造了极大的困难,极易被敌军层层阻截。

第二套方案看起来稳重,却不利于大军快速直捣内核,时日迁延,很容易被各地赶到的元军合围,因此被石山否决。

石山其实早就知道太平路地形,还制作了简易沙盘。

因为红旗营中不乏太平路籍人氏,如荣军社都事周闻道便是当涂人,为军令司提供了大量当地地理、水文等情报,这也是石山最终决心正面强攻采石矶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作为最终拍板登陆战术的统帅,他还是必须坚持亲临前线,实地勘察。

听完俞廷玉的汇报,石山颔首,沉声道:

“先亲眼看看元军的部署虚实。”

元帅旗舰在十数艘战船的护卫下缓缓前出,驶至采石矶以西不足一里的江心处,近距离查探此处天险。

所谓“矶”,乃是突出于江边的岩石或石滩。

采石矶作为“长江三矶”之首,矶头突兀江中,崖高近四十丈(约130米),地势极为险要,控遏大江要冲,素有“绝壁临空”之险称。

当然,这只是夸张说法,并不是说采石矶四面皆为无法攀援的绝对悬崖,真要如此险要无法攀登,也没谁会头铁非要死磕此地。

采石矶下仍有不少可供立足和发起攻击的缓坡,历史上此地曾多次爆发大战即为明证。

这种地形的可怕之处在于,守军居高临下,弓弩箭矢可以轻松复盖矶下滩头,压制得进攻方难以抬头,而近四十丈的高度差,则使得江中战船上的弓弩根本无法有效威胁到矶顶守军。

元军在采石矶上驻军三千,并非全部拥挤在面积有限的矶顶,而是依托天然地形,分层设防。

事实上,作为防守要地,为了保证采石矶能够长时间防守敌军,守军在面积有限的“矶顶”上,建设了粮仓、武库、水塔、营房、伙房等大量建筑。

其防线实际主要在矶顶下面,自水面向上,大约每隔十丈的高度,元军便设有一道防线,共设三道(“矶顶”因可排兵布阵的面积太小,可以忽略不计)。

每道防在线皆构筑了约四尺高的木制栅栏女墙,既可遮挡箭矢,也能增加进攻方攀爬翻越的难度。

须知道此时寻常县城的城墙高度也不过两丈多,高三丈以上的就能称得上“坚城”。

采石矶这等连续三道,每道都依托十丈高度差创建的防线,其险峻程度远超普通城墙。

守军站在采石矶上面,辅以长枪、劲弩、滚石、檑木等兵器器械,对于任何仰攻部队而言,都无疑是噩梦般的存在。

当然,采石矶毕竟不是几近垂直的城墙,还能徒手攀爬,也就有攻克的可能。

常规战法想要攻破采石矶,要么不惜代价,驱遣麾下士卒以血肉之躯,硬顶着矶上守军的箭石檑木,一层一层地仰攻夺取。

要么寄希望于派出精锐敢死之士,冒死突破一点,搅乱其防御体系,再趁势扩大战果。

这两种战法的缺陷都很大,胜负往往不取决于进攻方的决心和精锐程度,而取决于守军的抵抗意志和远程火力强度。

若守军意志坚定,物资充足,即便将红旗营首批渡江的万馀精锐全部填进去,也未必能攻克此地。

石山既然选定采石矶为渡江登陆地点,自然早有准备,不会将希望寄托于守军犯错或己方某名骁将的悍勇一击上。

他仔细观察此地良久,见元军的部署并未超出战前情报研判和预期,心中大定,扭头看向身旁的水师都指挥使徐达,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问道:

“天德,怎么样?有没有信心替我拔了这颗钉子?”

陆战攻城受挫,尚可择机再战或撤退。水战渡江,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

因而,渡江登陆作战压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