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乱世宗族墙头草
“红,红旗贼来了!”
镇江路丹阳县,西城墙上一阵骚动。
尽管守军心里都清楚,巨寇石山已经率主力渡江南下,就绝不会满足于只占据一个集庆路。待其攻下江宁城后,必然会继续挥师东进,攻入富庶的浙北菁华之地。
而位于句容县正东的镇江路丹阳县,便是首当其冲。
可当红旗营兵马出现在丹阳县西郊的原野上时,城墙上的守军还是忍不住惊惶失措,失声尖叫起来。
“快!快去请宗长过来!”
一个小头目模样的汉子,脸色煞白,推搡着身旁的年轻子弟,声音因恐惧而变得尖利。
堂堂大元王朝治下的县城,此刻负责统军守城的既不是朝廷任命的达鲁花赤和县尹,也非那些有官府背书,正式册封了虚衔的“义兵”万户、千户,而是颇具地方宗族色彩的“宗长”。
这情形乍看颇为古怪,实则正是当前浙北地区元廷统治极度衰弱的无奈现状缩影。
天下大势如同棋局,执棋者每落下一枚棋子,都必然会引动整个棋局随之变化。
石山自脱离徐州红巾军独立发展以来,便率红旗营一路向南,高歌猛进。
红旗营先取濠州,再夺滁州,继而全取庐州路,拿下了长江北岸拥有重要渡口的和州与无为州,石山欲要渡江南下的意图,已是昭然若揭。
元廷虽然先后被刘福通、徐寿辉、芝麻李等部起义军拖住了大量兵力,一直未能腾出手来,大举进剿快速崛起的红旗营,但对石山的防范却从未松懈过。
在江北,元廷设立了淮南行省,总揽剿灭红旗营诸般事宜。
在江南,元廷则着力加强与庐州路、扬州路(滁州为扬州路辖州)一江之隔的江浙行省统治力量,设立了“双平章”。
当平章政事卜颜帖木儿率领江浙元军主力西进荆湖,参与围剿徐寿辉所部红巾军时,后方军政要务便由另一位平章政事庆童主持(庆童是蒙古人,康里氏,并非姓庆)。
徐宋大军一年前才大闹江南,从武昌府一路打江浙行省,彭莹玉、项普略所部联军更是经徽州路攻入杭州路,攻破了江浙行省治所杭州城,给该行省官员留下了极深的心理阴影。
因此,当得知石山率领红旗营主力渡江,猛攻采石矶的紧急军情后,庆童立刻意识到又一个比徐寿辉更可怕的对手来了。
他急忙调动江浙行省南部诸路的兵马向杭州路集结,以拱卫行省治所。
同时,庆童还派遣以参知政事董抟霄火速赶往徽州路,集成该路地主武装,镇压境内此起彼伏的动乱,阻止红旗营大军南下,
并期望董抟霄能在稳定徽州路形势后,趁红旗营大举东进时,伺机抄其后路,以减轻杭州路元军正面承受的压力。
不过,徽州路本地的元军兵力也极为空虚,否则当地才平灭不久的起义也不会呈死灰复燃之势。
董抟霄虽然屡次镇压起义军有功,却没有撒豆成兵的仙法。其人抵达徽州后,首要任务是编练一支可战之军,此事绝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暂时肯定指望不上他率军能威胁石山的后路。
反观石山这边,进军速度却快得惊人。庆童派往浙南调兵的使者还在路途之上,江宁方面就传来了红旗营连克采石矶、当涂县,并已大举攻入集庆路的紧急军报。
庆童害怕去年杭州失陷的故事再次重演,火速命令平江路(后世苏州)派出三千兵马西进集庆路,意图加强句容县的防御,堵住红旗营东进的信道。
若有可能,甚至希望其能伺机歼灭红旗营一部,挫其锐气。
岂料,战局演变之快,远远超出了庆童最坏的预计。
平江路元军尚未赶到句容县,该城就被红旗营威武卫攻克。威武卫都指挥使王弼牢记自身任务,亲率部分兵马接收城池,派出以仇成为首的四镇兵马,迎头痛击这支送上门来的元军。
结果毫无悬念,平江路元军遭遇惨败,仅有不足四百残兵逃回丹阳县——这还是因为王弼意在先牢固控制句容县,担心元军实施诱敌之计,严令仇成等人不得越境追击的结果。
这次失败的反击,让庆童真切地见识了红旗营战斗力的强悍。
战后,他害怕本就有限的兵力会被石山逐个击破,不敢再层层设防,转而收缩防线,仅在少数关键节点驻扎重兵。
丹阳县紧邻句容,城小墙矮,又无险要地势可守,注定难以抵挡红旗营的兵锋,因此很自然地被庆童战略性地放弃了。
但此城乃大运河节点,他也没有将丹阳县拱手让给石山,而是采取了另一种策略:授权丹阳县主簿、镇江史氏宗长史舜安“权知城守事”,负责组织乡勇守城拒敌。
史舜安在当地以“通经史、善谋略”闻名,他之所以敢接下这个看似必败的任务,除了自身颇具野心和胆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深厚的宗族背景。
——镇江史氏乃是与昔日江宁陈氏齐名的豪强大族,在丹阳县乃至整个镇江路都拥有庞大田产和众多族人。事关宗族根本利益,史氏子弟往往能爆发出很强的凝聚力,并不惧怕一般的流寇暴民。
事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