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顿时安静下来,张士诚的目光转向胡惟庸,语气放缓,带着探究道:
“贵我两部建制不同,理念也有差异。却不知石元帅准备如何与本王‘携手’,共抗暴元?”
胡惟庸见张士诚主动将话题引回正轨,心知火候已到,便按照石山事先的交代,清淅答道:
“回诚王,石元帅之意,携手抗元,贵在真诚。当彼此后背相托,并肩作战,并互通有无,以增强抗元合力!”
“彼此后背相托,并肩作战”?
张士诚心中暗自摇头。且不说双方理念和长远目标的冲突,单就以目前彼此提防、互信全无的状态,怎么可能做到真正的军事协同?
这前半句话,听起来更象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话和姿态。他与殿内几位内核文武交换了一下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看法。
张周众文武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都聚焦在了后半句“互通有无”上。
泰州、高邮府等地,人口并不算少,扩军很容易,但最大的短板,就是严重缺乏维持长期作战的粮草,以及装备军队所需的铁料和精良军械。
这也直接导致了张周军队数量虽众,但攻坚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却相当有限。
身为丞相的李行素,日日为此事操心,此刻几乎是脱口而出,道:
“互通有无?却不知粮草、军械等紧要物资,也可在此列?”
殿内所有人的目光,瞬间再次聚焦到胡惟庸身上,摒息凝神,等待他的回答。大多数人心中预想,对方即便同意,也必定会附加诸多苛刻条件,或者只肯提供少量物资作为像征。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胡惟庸回答得异常爽快,几乎没有丝毫尤豫:
“然也!粮秣、军械,乃至盐铁等物,皆可商议互通!”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和吸气声。张周文武们脸上大多露出惊喜和难以置信的神色。若能获得稳定的粮草和军械来源,无疑是给正处于困境中的张周政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李行素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追问道:
“却不知石元帅对于这‘互通有无’,具体有何章程?如何互换,比例几何?”
李行素在左列首席,看其位置就知道此人的身份。胡惟庸知道鱼儿已经上钩,微笑着站起身,再次向御座上的张士诚施了一礼,神态从容不迫地道:
“李丞相所问,皆是关乎两部合作的具体细节,干系重大。下官职卑言轻,此类军国大事,确非下官所能擅专。”
他话锋一转,转达了石元帅的邀请,道:
“来而不往,非礼也。如今贵我两部既已正式接洽,建交之始正宜多沟通。诚王若果有深化合作、互通有无的诚意,何不派遣重臣,随下官一同返回江宁,当面细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