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扫元> 第270章 舌战群臣胡惟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0章 舌战群臣胡惟庸(4 / 5)

过蒋辉,并不清楚史文炳的姓名和官职,也不想细问,当即反驳道:

“我家元帅起兵于淮西,时间远在诚王之前!数年之间,屡破元军数十万,极大削弱了蒙元在淮南、河南和江浙行省的力量,使其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他的目光扫过史文炳等人,朗声道:

“试问,若非我家元帅在淮西牵制了元军主力,使得淮东各地防务空虚,诚王又何以能乘势而起,自白驹场起兵后,还能潜行数百里,顺利攻克紧挨扬州的泰州?随后又能攻下高邮这等重地?”

张士诚当初之所以选择在那个时间点起兵,很重要的一个外部因素,就是石山打赢了徐州之战,淮南行省为防石山乘势扩张,将淮东的驻军和盐丁大量抽调到西线,导致地方守备力量骤减。

这是一个无法反驳的事实,史文炳张了张嘴,却一时语塞。

胡惟庸乘胜追击,声音愈发宏亮,语气愈发从容,道:

“至于扬州,去年春季,我红旗营便已攻入扬州路,拿下滁州三县。此后不久,我军前锋又攻下六合县,兵锋直指扬州!旋即——”

去年十月上旬,石山为威逼元廷做出重大让步,命傅友德率镇朔卫东进六合,淮南行省再次抽调淮东兵马赶往西线增援。当月中旬,张士诚便瞅准机会起兵。

这个不可谓不“不巧合”,胡惟庸特意在“旋即”二字上加重了语气,强调红旗营进军六合逼迫淮南元军再次调兵和张士诚起兵的先后逻辑关系。

“得知诚王已经起兵攻下泰州。未免两部为争夺扬州而爆发冲突,红旗营主动暂停了东进步伐,此乃顾全抗元大局之举!”

胡惟庸顿了顿,看着脸色变幻的史文炳,继续道:

“谁料,这都过了几个月,我军主力都已经渡江全取了太平府和应天府,打下了镇江,诚王却是久攻扬州不下,只能转而向北寻求突破。

加之近期扬州元军频频异动,似有反扑的迹象。

石元帅高瞻远瞩,担心淮南有变,危及诚王后方,为稳定局势,阻遏元军,这才不得不命傅友德将军率偏师东进,轻取真州、扬州,既解除了元军对高邮的潜在威胁,也巩固了淮东抗元防线!”

胡惟庸这一番说辞,将红旗营夺取扬州的行为,硬生生描绘成了为了“抗元大局”“稳定友军后方”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正义之举,更是帮了张士诚一个大忙。

而张周主力大军拼尽全力都啃不下的硬骨头,在胡惟庸口中,却成了红旗营“偏师轻取”的目标,这其中的实力对比和潜台词,不言自明。

这也是他敢于反客为主的底气所在,胡惟庸的目光扫过张周众臣,最终回到张士诚脸上,掷地有声地道:

“蒙元无道,天下豪杰共伐之!扬州处于贵我两部交界处,本是有德有能者居之。红旗营先让扬州,贵部拿不下。此后我军偏师东进,贵部又未曾派过一使,与我军协商扬州归属。

既然如此,为何偏要等到我军为大局计、为友军虑,攻下此城之后,才来质问我军为何‘抢下此城’?这,又是何道理?”

胡惟庸这一番话有理有据,气势如虹,将史文炳的指责驳得体无完肤。

史文炳满面通红,胸口剧烈起伏,却哑口无言,半晌说不出话来。

张士诚坐在御座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胡惟庸的巧言善辩,他岂会听不出来?对方分明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但胡惟庸所言,在时间和逻辑上却又难以正面驳斥。

尤其是对方点出张周从未就扬州归属,与红旗营有过任何正式交涉这一点,更是击中了要害。

他之前不是没想过与石山沟通,但傅友德进军速度太快,他在高邮都没得到红旗营进军真州的消息,镇朔卫兵锋便已经直抵扬州城下。

别人都已经兵临城下了,你去劝对方退兵?

此刻,听着胡惟庸侃侃而谈,张士诚心中那股“石山暗中操控着淮南局势”的感觉越发强烈。从自己的起兵时机到发展空间,再到如今扬州易手,自己仿佛始终慢对方一步,处处受制于人。

但这只是他的直觉而已,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更不敢与任何人分析讨论。

反倒是按胡惟庸的说辞,自己起兵后的发展,似乎一直在沾石山的光,就连如今扬州被夺,都要“感谢”对方为自己“稳定后路”“解除了威胁”。

形势比人强。张士诚心中黯然,已然明白被红旗营吃进嘴里的扬州,是绝不可能再吐出来了。

他倒是颇有决断,知道事不可为,便不再纠结此事。当务之急,是搞清楚石山派使者来的真实意图,是否真如其人所言,有意“携手抗元”。

张士诚轻咳一声,制止了还想开口争辩的司徒李伯升,拍板道:

“好了!扬州之事,不必再议!既然此城是红旗营将士浴血攻下,自然归石元帅所有。此后,我张周上下,不得再以此事纠缠!”

这一句话,为这场争执画上了句号,扬州的最终归属,其实还是要看双方实力对比。

现在没实力打不过,就只能认了,若是石山哪天遭遇元军重重围困,自身难保,张士诚同样会热心拿下扬州,帮他“稳定后路”“解除威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