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扫元> 第278章 名士来投定人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8章 名士来投定人心(2 / 4)

事有轻重缓急,当前首要战略任务,仍是趁热打铁,攻取浙北剩馀的湖州、嘉兴、松江、杭州等路府,不宜立即叫停全线攻势,进行大规模的内部整顿。

但军纪问题关乎民心向背和军队根本,绝不能姑息。

石山雷厉风行,对破城后出现严重违纪问题的营头队率、指挥使等相关责任人,视情节轻重,给予了去职、杖责等严厉处分,并责令其部在休整期间集中整顿,深刻反省,以儆效尤。

此后俘虏的元军和投诚的豪强武装,必须经过更为严格审查和整训,严把兵员入口关,宁缺毋滥,不能因追求数量而让不合格的兵源混入,进一步败坏军纪,侵蚀红旗营的战斗力根基。

待各部略作休整,功赏到位,士气重新提振之后,石山便下达了新的进军命令:

常遇春率领擎日左卫、威武卫和抚军卫主力和部分新投效兵马,继续南下,与正在攻打吴江州的徐达所部会师,攻克吴江州后,再分兵三路,进取湖州路、嘉兴路和松江府。

江南元军主力围攻徐宋政权历时已有一年,今年年初以来更是不断收紧包围圈,荆湖大会战随时可能以徐宋的失败而告终。

石山必须抢在元军主力回师江浙之前,尽可能多地占领地盘,并初步稳定这些新占区的秩序。

为此,他只留下一半兵力的拔山左卫暂驻平江,并调已完成初步整训的擎日右卫进入平江路,与捧月卫一同,构成震慑和稳定苏州地区的内核军事力量,为他接下来大刀阔斧的整顿行动保驾护航。

消化新占领区,说起来有些玄奥,实则内核无非两点:

首先,运用暴力手段,打破某一地腐朽的旧有利益分配格局;然后,再通过重新分配权力和利益,确定新统治者的主宰地位。

无论打破旧格局的手段看起来多么激烈,甚至“粗暴”,只要最终能有效完成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便能赢得新既得利益集团的支持;

反之,如果后者做得不好,那前者做得再完美,也只会落得旧势力仇恨反扑、新力量失望放弃支持,两头都不讨好的下场。

熟悉旧体系运作的降官自然需要留用一部分,以维持地方行政运转的连续性,但这只能是权宜之计,且其数量必须严格控制。

像蛮子海牙这样、昂吉儿这类异族统帅和高官,以及罪行昭彰的贪官污吏,都必须坚决处决,同时清算依附于他们的势力——后者更是重中之重。

越是繁华富庶之地,其社会上层对土地、财富、商业渠道等内核生存资源的拢断就越是惊人。

不将这些盘根错节、脑满肠肥的腐朽旧势力连根拔起,杀得他们人头滚滚,并夺取其名下产业,再将其中的一部分分配给潜在的拥护者,红旗营就不可能真正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

但在推倒腐朽的旧体系,到创建起稳固有效的新体系之间,存在一个极其危险的空窗期,最易滋生混乱,引发强烈反弹。

不过,石山也早非当初,他麾下已有一套略显粗糙的行政班底和幕僚团队,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更不必因为急于站稳脚跟,而向本地豪强士绅让渡过度利益,从而为未来的长治久安留下隐患。

说白了,时移世易。

红旗营大势已成,石元帅威震东南,平江路不过是石山控制下的众多路府之一。

现在,应该是平江乃至整个江南的才俊们,争相祈求石元帅赐予他们一个施展平生抱负“封妻荫子”的机会;而不是反过来,让石山去恳求他们的接纳与认可。

最先洞察到这一形势变化的,是位名叫陈基的士子。此人年近四旬,本是台州路治所临海县人,近些年才寓居平江路。

陈基敏而好学,早年曾受业于蒙元“儒林四杰”之一的黄溍,并随其师游学元大都,以其出众的才华受到元廷当权者赏识,被授予“经筵检讨”一职。

此官为翰林院属官,虽然只有从七品,却因为能时常接近皇帝,借讲解经史之机讽谏时政,实际地位远超同级接地气官,前途也比较光明。

但陈基彼时还很年轻,恃才傲物,低估了帝都官场的险恶和这份荣耀背后的风险。

他自认数次为皇帝讲经,比较了解其性情,受友人之托,代为起草谏章,卷入政争旋涡。

结果,友人政争失败,将他供出,陈基险些获罪下狱,不仅丢了前程似锦的官职,更开罪了当朝权贵,只能仓惶逃回江南回到避乱。

此后,便一直在平江坐馆授徒为生。

徜若此人象顾瑛那般从未踏入过官场,或许能安于传道授业的生活,逐渐提升自身才学,最终成为一代儒学宗师。

但其人毕竟混过大都官场,见识过蒙元帝国的顶层风光,品尝过权力的美妙滋味,再让他老死乡野,又如何能够甘心?

不然的话,陈基也不会选择寓居平江路多年,却不回仅仅数百里之外的家乡台州路。

——台州偏僻,消息闭塞,唯有在这四通八达、名流汇萃的平江路,他才能继续保持一定的声望,并时刻关注时局,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