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扫元> 第278章 名士来投定人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8章 名士来投定人心(3 / 4)

这一等,便是多年。

陈基的才名在吴地日渐显著,然而重返仕途的机会却始终缈茫,昔日在大都辛苦经营的人脉也早已疏远冷淡。

更令他绝望的是,曾经强大的蒙元帝国,也散发着行将就木的腐朽气息。

因而,当石山的亲笔征辟信送至他手中时,陈基仅仅尤豫了半日,便迅速收拾行装,赶往平江城,决心抓住这或许是人生最后的机会。

平心而论,石山此时急需的是精通钱谷刑名、能踏实处理繁杂庶务的实干派官员,以及敢于打破陈规、锐意改革的“闯将”。

对于陈基这类以经学文章闻名,却连“经筵检讨”这等清贵官职都能搞砸的“名士”,内心深处并不是很看重。

征辟他,类似于之前对当涂名士李习的安置,更多是出于树立“礼贤下士”招牌的战略考虑,希望借此吸引更多吴地才子来投,

但陈基却无比珍视这次机会,他为此做足了准备,在首次受到石山接见时,便主动献上他深思熟虑的进身之阶——一条关于“正名”的策论。

“元帅。”

陈基躬敬行礼后,开门见山,先抛出一个看似无关的问题。

“可知这‘平江’地名沿革?”

石山的后世记忆中,平江这块地方应该叫苏州,其实也好奇为何改名,并留心过此地历史沿革信息,只是不够系统深入。

他见陈基一副胸有成竹、欲展所学的姿态,不想打击其积极性,便装作不知,虚心请教道:

“某对此所知不详,还请陈先生不吝赐教。”

陈基见威名赫赫的石元帅态度如此谦和,心中本有的几分忐忑顿时消散,信心倍增,清了清嗓子,从容道来:

“平江建城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先秦的‘勾吴之国’。秦并六合,于此地置会稽郡。至王莽改制,有感于会稽郡过于潦阔,难以有效管辖,遂析置吴郡。

南北朝时,此地又改称吴州。隋朝一统南北,废郡存州,乃改吴州为苏州。”

苏州后来改回“古称”,想来应该有“平江”二字的原因。石山已经大致猜到陈基要表达什么了,脸上却仍是虚心请教之色。

陈基颇为受用,仿佛回到了当年在大都给皇帝讲经的美好时光,顿觉容光焕发,继续深入道:

“此后历经隋唐及五代混乱,此地地名虽有微调,然‘苏州’之称大体沿用。直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吴越钱氏纳土归降,方改苏州为‘平江军’,后升为平江府。

这‘平江’二字,实取自‘平定江南’之意。”

话至此处,陈基恰到好处地收住,留下馀韵,目光炯炯地看向石山,期待他能自己领悟其中深意,这也正是他当年在经筵上常用的“启发”式讲法。

石山何等人物,瞬间就明白了陈基绕了一大圈背后的真正意图。他脸上适时地露出恍然与赞许之色,向陈基拱手一礼,语气郑重地道:

“多谢陈先生赐教!‘平江’之名,充斥征服者的傲慢与对江南的贬抑,大不妥!

我虽是北人,率军南下,绝非为了征服江南,而是欲统合天下抗元义士,驱除胡虏,光复汉家山河,混一南北,再造华夏。南北本为一家,何来‘平定’之说?平江之名必须更改!”

陈基见石山不仅立刻领会其意,而且态度如此鲜明坚决,心中大喜,连忙侧身避开石山的礼。

经历了当年在大都的挫折,他已经磨去了不少棱角,深知再次出仕的机会来之不易,再不敢有丝毫恃才傲物之举。陈基深深回礼,言辞恳切地道:

“元帅胸怀四海,志在混一,愿为我等‘南人’正名,此乃王者气度!江南士子闻之,必定感佩莫名,望风景从,争相辅佐元帅,成就再造乾坤的不世伟业!”

“哈哈哈!好!先生说得好!”

石山大笑。他深知,此类善于引经据典,耍嘴皮子鼓动人心的人才,同样有大用处。

无论是为红旗营的合法性张目,颂扬“王师”的丰功伟绩与仁德之举,还是在舆论场上争取士心,都少不了他们摇唇鼓舌。

有陈基这等名士主动投效并为之鼓吹,无疑能吸引更多实干型人才前来。

而且,陈基此次献策,确实切中了要害。

自唐末以来,华夏大地分裂长达数百年,南北隔阂深重。蒙元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却未能也无意真正弥合南北汉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心理距离。

这种隔阂,甚至影响了政策的执行与社会的融合,石山之前安抚顾瑛反而引发其恐慌,便是明证。

他想实现南北一统,重塑华夏,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必须在选官用人、制度设计等大政,乃至地名更改这类细节上,处处体现“天下一家”的理念。

石山对陈基的态度和此次献策非常满意,当即决定兑现“奖赏”,开口道:

“先生见识卓绝。可愿屈就我红旗营‘博士’之职?此职清要,正好常随石某左右,以备咨询,时时赐教。”

陈基对红旗营的职官体系确实不甚了解,不知“博士”具体权责如何,但能常伴石山身边,便意味着拥有了持续进言的机会,比他预想的起步要好得多。

他立刻躬身,语气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