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基,愿为元帅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基投效石山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迅速在吴地士林间激起层层涟漪。数日之内,张经、蒋堂等一批在地方上颇有才名的士子,纷纷主动赶赴平江城求见石元帅。
石山也展现出极大的耐心,一一亲自接见,通过交谈考校其才学、志向与品性,并依据各人特点,当场授予相应的官职。红旗营在治理人才方面的匮乏,由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随着这些“新人”的不断添加,石山对平江路旧有势力进行清算和改造的底气也更足,力度随之加大,消化吸收的速度明显加快。
就在石山致力于稳定苏州府内部的同时,前线的军事行动也在高歌猛进。
徐达、常遇春等部合兵一处,数万大军旌旗招展,声势浩大,将小小的吴江州围得水泄不通。
守军何曾见过如此阵仗?本就因平江失陷而士气低迷,又有投降官员前来劝降,士气顿时大挫。
常遇春抓住战机,挥军猛攻,几乎没费太多周折,便在总攻当日拿下吴江州。
至此,整个平江路已尽数落入红旗营掌控之中。
捷报传回,石山立即着手实施他与陈基商议后的决策:
同之前攻克的太平、集庆等路一样,更改现行行政架构,将平江路改为府,并恢复此地隋唐时的旧称——苏州府。
考虑到苏州府治所(即原平江城)规模庞大,政务繁重,单独一个县难以有效管理,石山保留原有的吴县、长洲两个倚郭县建制。
其馀三城,常熟州、吴江州皆降格为县。唯独昆山州,因其拥有关系未来海运与水师发展的战略要地刘家港,地位特殊,仍维持其“散州”的规格不变,以示重视。
……
ps:真实历史上,至正十二年七月,江浙行省元军将项普略所部赶出杭州,至正十三年十二月才攻破徐宋国都蕲水县。最后的蕲州路保卫战打了几个月,双方反复拉锯,死伤惨重。
本书中,这段历史进程因石山的乱入,元廷感受到了更大的危机,实际加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