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扫元> 第285章 文坛泰斗去与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5章 文坛泰斗去与留(2 / 4)

无情地踢出了蒙元官场。

守丧期满后,他试图谋求复职,屡次请托却如石沉大海。

官场的大门,似乎已对他彻底关闭。心灰意冷之下,杨维桢转而投身文教,借诗酒寄托情怀。

他在杭州发起“西湖竹枝词”运动,化俗为雅,使竹枝词风靡全城;在昆山顾瑛的“玉山草堂”受欢迎的清谈客与诗文评裁;

在嘉兴“聚桂文会”、在松江“应奎文会”上,他执掌评鉴,一言可定诗文优劣,渐成江东文坛公认的盟主。

在此期间,其人《丽则遗音》、《西湖竹枝词》等着作刊印,更是让他一手开创的“铁雅诗派”声名鹊起,坐稳了元末诗坛的头把交椅。

然而,文坛的风光,终究难以填补仕途的失意。

杨维桢那颗“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士子之心,从未真正冷却。

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元廷诏丞相脱脱主持修辽、金、宋三史,直到次年书成,竟然还未定下辽、金、宋三国谁是正统。

杨维桢敏锐地抓住机会,写下煌煌巨论《三史正统辨》。总纂官欧阳玄读后击节赞叹,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有意举荐他入史馆。

可早已腐朽透顶的蒙元官场,又如何容得下杨维桢这等锋芒毕露、不谙官场“规则”的异类?举荐之事,因阻力太大,终成泡影。

直到至正十年,杨维桢终于得到同榜进士康若泰的举荐,才得以复出,出任杭州税课提举司副提举。

兜兜转转二十三年,官阶竟然回到了当初进士及第后出任天台县尹的起点——从六品。这在蒙元官场,堪称绝无仅有的异数。

税课提举一职,负责管理市肆、征收商税,需应对上司的指标、商贾的抵制,收入还多靠税收提成,可谓处在矛盾的旋涡中心,动辄得咎。

杨维桢深感此职如陷“墨海”与“火狱”,身心俱疲。

但经历了两次丢官去职的打击,且已经步入晚年(公元1296年出生),他的心态多了几分无奈的沉稳,虽然在此任上味同嚼蜡,却仍咬牙坚持,不愿再轻易失去这来之不易的官职。

因其“不睦同僚”“忤逆上官”的“恶名”在外,杭州官场对其多是敬而远之。

红旗营南下,城破在即,庆童等人纷纷派遣心腹以“搬兵督战”为名出逃,杨维桢却没有门路可走,也不愿再次仓皇丢弃官身,只能心怀忐忑地留在城中,听天由命。

因其文名甚着,石山对杨维桢也早有耳闻。入城后,便将其列入首批重点甄别名单,命人详细调查其过往及在税课提举司任上的作为,得知杨维桢并无贪渎恶行,

破城次日,杨维桢被带至石山行辕书房。

此处已非昔日蒙元大员们醉生梦死之所,案牍整齐,地图高悬,透着一种简朴而高效的氛围。石山屏退左右,亲自为杨维桢斟上一杯清茶,态度谦和却又不失主导。

“铁崖公。”

石山打听过杨维桢的性格,开门见山地道:

“公历任地方,无论是天台惩奸,还是钱清减税,皆以民生为念,数遭贪官污吏排挤而不改初心,品德高洁,山素来敬佩。

如今蒙元失道,天下鼎沸,石某奋起于草莽,志在驱虏复汉,解民于倒悬。正值用人之际,铁崖公一身才学抱负,岂忍空老林泉?可愿助我辈一臂之力,共奠新基,早定这纷乱之世?”

杨维桢为人宽厚耿直,不喜虚与委蛇,石山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反而让他觉得有些对胃口。关于红旗营的种种传闻,他听过不少,毁誉参半。

此刻见这位名震东南的“逆贼”头领如此年轻,目光却深邃沉稳,言语间既肯定了自己过往的坚持,又点明了当前大义,诚意满满。

若是早十年,仕途无望而雄心未泯之时,面对如此直白的招揽,杨维桢说不定真会心动。

但如今,他已年近六旬,饱经时间沧桑和官场昏暗,雄心渐去,而那份士大夫的“气节”观念,以及对于“贰臣”之名的顾虑,却沉沉地压在他的心头。

杨维桢沉默片刻,终究还是缓缓摇头,语气带着几分疏离与固执:

“杨某老矣,年近花甲,奔波半生,却落得一事无成,实已无心仕途。倒是阁下,弱冠之年便能搅动天下风云,成就如此局面,确非常人。

可惜不知天高地厚,闯下这泼天大祸,恐非万民之福。还望阁下早日回头,或可还天下一个太平。”

这话已是相当不客气,近乎指责。侍立一旁的亲卫脸色微变,石山却哈哈一笑,不以为忤:

“哈哈哈!都道铁崖公性情狷直,有古君子之风,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石山心知如杨维桢这等饱读诗书、观念已然定型的老派文人,绝不是一次谈话就能轻易说服。他们对新政权的认同需要时间,也需要事实来证明。

石山不急于一时,更不会强逼对方投效。

“人各有志,石某不便强求。”

石山的语气颇为平和,接着道:

“城中秩序已大致安定,铁崖公可自行回府,家中一切安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