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都市言情>目光所及都将是你> 第150章 老宅的新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0章 老宅的新生(1 / 3)

秋光漫过青灰色的瓦檐,在沈氏老宅门前的青石板路上淌出细碎的金斑。朱漆大门经过精心修缮,褪去了岁月蒙尘的斑驳,却依旧保留着原木的温润纹理,门楣上“苏沈文物保护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泛着柔和而庄重的光泽,衬得两侧新挂的铜铃微微晃动,风过处,铃声清越,像是穿越了百年时光的召唤。

开馆仪式的红绸被轻轻拉下时,人群中响起一阵抑制不住的惊叹。沈清辞站在人群前排,望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老宅,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衣袋里那枚小巧的鸾鸟纹玉佩——这是母亲留下的遗物,如今也静静躺在馆内的展柜中,成为跨越两代人“共护国宝”约定的见证。她的眼眶微微发热,恍惚间,仿佛看见祖父沈敬之拄着拐杖站在廊下,父亲苏文博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擦拭文物的身影,与眼前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重叠在一起,老宅沉寂多年的砖瓦草木,终于在这一天,重新焕发了鲜活的生命力。

沈氏老宅始建于清末,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庭院。青瓦粉墙,飞檐翘角,院内凿有一方清池,池边的太湖石奇崛嶙峋,爬满了深绿色的常春藤。修缮时,施工队特意保留了老宅的原有格局,只是在细节处做了加固与优化:腐朽的木梁被替换成同材质的新料,地面的青砖补铺得严丝合缝,却特意留下了几块带有磨损痕迹的旧砖,砖面上深浅不一的凹痕,是岁月走过的印记;墙角那株百年紫薇,曾因无人照料而枝桠枯疏,如今在园艺师的精心打理下,枝繁叶茂,开得正盛,淡紫色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平添了几分雅致。

走进馆内,一股混合着木质清香与书卷气的味道扑面而来。前厅的穹顶悬挂着一盏仿古宫灯,暖黄的光线洒在墙壁的展板上,上面用清晰的文字和珍贵的老照片,诉说着沈、苏两家与文物保护的不解之缘。“光绪二十七年,沈敬之先生偶遇一批即将被倒卖海外的青铜器,散尽家财将其赎回,自此立下‘护宝传家’的祖训……”“1956年,苏文博先生在下乡考察时,发现一座濒临坍塌的古墓葬,冒着暴雨组织村民抢救性发掘,保护文物三十余件……”参观者们驻足凝视,低声交流着,言语间满是敬佩。

前厅的中央,矗立着一座双人铜像,正是沈敬之与苏文博并肩而立的模样。沈敬之身着长衫,面容清癯,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在守护着心中的信念;苏文博则穿着中山装,手里捧着一件青铜器,神情专注而温柔,尽显对文物的珍视。铜像的底座上,刻着“共护国宝,薪火相传”八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这不仅是两家的约定,更是一代代文物保护者的初心。

穿过前厅,便来到了核心展区——信物陈列厅。这里的展柜采用了恒温恒湿的设计,透明的玻璃将一件件珍贵的信物妥善保护起来,却丝毫不影响参观者的观赏。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枚鸾鸟纹玉佩。玉佩呈椭圆形,质地温润通透,泛着淡淡的油脂光泽,上面雕刻的鸾鸟展翅欲飞,线条流畅细腻,羽翼的纹路清晰可辨,仿佛下一秒就要挣脱玉佩的束缚,翱翔于天际。

这枚玉佩有着一段动人的往事。当年沈敬之救下的那批青铜器中,便有一个装有玉佩的锦盒。后来,沈敬之将玉佩赠予好友之女,也就是苏文博的妻子。战乱年代,苏文博夫妇带着玉佩辗转流离,始终将其视若珍宝,不仅因为它的珍贵,更因为它承载着沈、苏两家共同护宝的情谊。玉佩的边缘有一道细微的裂痕,那是在一次躲避战乱时,为了保护它而不小心磕碰所致,如今,这道裂痕也成为了岁月的见证,诉说着文物保护背后的艰辛与坚守。

紧挨着鸾鸟纹玉佩的,是一枚青铜印章。印章通体呈青绿色,表面布满了自然形成的铜锈,却依旧能看出精美的纹饰。印章的印文是“沈氏护宝”四个篆书大字,笔画古朴厚重,透着一股威严。这枚印章是沈敬之当年专门定制的,凡是经他手保护的文物,都会盖上这枚印章,既是标记,也是一种责任的象征。抗战时期,为了保护一批珍贵的古籍,沈敬之将印章藏于老宅的墙缝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苏文博发现。如今,青铜印章静静躺在展柜中,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那段惊心动魄的护宝历程。

展柜的另一侧,摆放着一把小巧玲珑的银锁。银锁通体发亮,上面雕刻着“长命百岁”的字样,还有寓意吉祥的龙凤图案。这把银锁是苏文博的祖父送给苏文博的出生礼物,后来,苏文博又将它送给了女儿沈清辞。看似普通的银锁,却见证了苏家三代人的传承。当年,苏文博在抢救古墓葬时,曾将银锁交给妻子保管,叮嘱她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保护好银锁和那些文物。如今,银锁与鸾鸟纹玉佩、青铜印章一同陈列在这里,成为了沈、苏两家“共护国宝”约定的实物见证,也象征着护宝精神的代代相传。

信物陈列厅的周围,是专门介绍苏父、祖父文物保护事迹的展区。这里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详细展示了苏敬之、苏文博父子俩数十年如一日的护宝历程。

墙上的照片中,有沈敬之年轻时走访各地寻找流失文物的身影。照片里的他,背着简单的行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