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都市言情>目光所及都将是你> 第152章 山区的发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2章 山区的发现(2 / 6)

察触摸,感受不同材质文物的特点。

活动室里的气氛很热烈,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每个人脸上,暖融融的。苏念看着村民们专注的神情,心里忽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她想起祖父曾说过,文物保护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也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专利,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让更多人了解文物的价值,懂得保护的意义,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才能真正得以传承。

就在培训进行到一半,苏念正在讲解古籍善本的基本特征时,活动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了。老周领着一个头发花白、佝偻着腰的老人走了进来,老人手里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东西,外面用一块深蓝色的土布包裹着,看起来沉甸甸的。

“苏小姐,沈先生,这就是我昨天跟你们说的老王,王大爷。”老周介绍道,“王大爷,这就是城里来的专家,你把东西拿出来让他们看看吧。”

王大爷脸上带着几分局促,又有些期待,他慢慢解开土布,露出了里面的物件——那是一个破损严重的木箱,看材质像是老榆木,表面的漆皮已经大面积脱落,露出深褐色的木头纹理,边角处有些地方已经腐朽,用手轻轻一碰,就有细碎的木屑掉下来。木箱的合页也锈迹斑斑,看起来已经有些年头了。

“就是这个箱子,”王大爷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浓重的乡音,“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说是以前家里是做小买卖的,这箱子里装的是账本。好些年了,一直堆在柴房里,要不是这次听说你们来教保护文物,我都快把它忘了。”

苏念和沈亦臻立刻走了过去。苏念蹲下身,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木箱,指尖轻轻拂过箱子的表面,老榆木特有的纹理粗糙而温润,虽然破损严重,但能看出当年的工艺还算精细。沈亦臻则注意到了木箱上的锁扣,那是一个黄铜材质的老式锁扣,已经完全锈死了,显然无法正常打开。

“王大爷,这箱子能打开吗?”苏念抬头问道,语气带着几分谨慎,生怕一不小心损坏了箱子里的东西。

王大爷摇了摇头:“锁早就锈死了,以前试过好几次都没打开,后来就一直放着了。”

沈亦臻沉吟了一下:“我来试试,小心点应该能打开,不会损坏箱子。”他从随身携带的工具包里拿出一把小巧的螺丝刀和一支除锈剂,先在锁扣上轻轻喷了一点除锈剂,又用螺丝刀小心翼翼地撬动着锁扣。他的动作很轻柔,眼神专注而认真,额前的碎发垂了下来,遮住了部分眉眼。

苏念在一旁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盯着他的动作,生怕出什么意外。活动室里的村民们也都停下了听课,纷纷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破旧的木箱,小声地议论着。

“咔哒”一声轻响,锈死的锁扣终于被撬开了。沈亦臻松了口气,缓缓打开了木箱的盖子。箱子里铺着一层早已泛黄的棉絮,棉絮已经变得又干又脆,轻轻一碰就碎成了粉末。在棉絮下面,整齐地放着几本装订成册的书本,看模样,正是王大爷说的账本。

苏念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她从工具包里拿出一副白手套戴上,小心翼翼地拿起最上面的一本账本。账本的封面是用粗麻纸做的,已经泛黄发脆,边缘有些地方已经破损,上面用毛笔写着几个模糊的字迹,依稀能辨认出“光绪拾贰年”的字样。

“光绪年间的账本?”苏念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光绪年间属于清末,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样的民间账本保存下来,本身就很不容易,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她轻轻翻开账本的第一页,里面的字迹是用毛笔书写的,字体工整清秀,虽然有些地方因为纸张受潮而变得模糊,但大部分字迹都还能辨认。账本上详细记录着每一笔收支,日期、事由、金额都写得清清楚楚,涉及到粮食、布匹、药材等多种物资的交易,看得出来,王大爷的太爷爷当年做的生意规模不算小。

沈亦臻也戴上手套,拿起另一本账本翻看着,目光专注。他的知识面很广,对清末的商业制度和社会习俗都有一定的研究,看着账本上的记录,时不时点头,显然也觉得这些账本很有价值。

“这些账本太珍贵了!”苏念忍不住感叹道,“王大爷,您太爷爷当年应该是村里的商户吧?这些账本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商品交易情况,对研究清末民初云岭山地区的商业往来、物价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大爷听了,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真的吗?我还以为就是些没用的旧书呢,没想到这么值钱。”

“不是说经济价值,”沈亦臻耐心地解释道,“是历史价值。这些账本就像是历史的见证者,能让我们了解到一百多年前这里的生活状况,这是用钱买不来的。”

村民们听了,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没想到这个破旧的木箱里,竟然装着这么珍贵的“宝贝”。大家围着账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眼神里充满了自豪——原来,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还藏着这样不为人知的历史。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