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镇压梁山:开局建立天策府> 第131章 扩军与练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1章 扩军与练兵(1 / 2)

睦州城这头,方腊和赵普他们,为了“均田免赋”的新政,跟那帮子地主老财斗智斗勇,搞得是鸡飞狗跳,满城风雨。可方腊心里跟明镜似的,这所有的一切,什么新政、什么民心,都得有个大前提——手底下得有能打仗的硬家伙! 没有刀把子撑腰,你再好的政策,也是沙子上盖楼,说塌就塌。

想想童贯那老小子,虽说在帮源洞被打得屁滚尿流,缩在江宁府舔伤口,可人家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手里头还攥着几万官兵呢!保不齐哪天缓过劲儿来,又或者朝廷给他派来援军,肯定得卷土重来,找咱报仇雪恨!还有北边水泊梁山那伙人,虽说现在也受了招安,跟咱算是井水不犯河水,可谁知道他们心里打的什么算盘?这世道,手里没枪,心里发慌啊!

所以,这扩军练兵的事儿,就成了天策府眼巴前最要紧、最耽误不起的头等大事!这事儿,方腊直接交给了最能打、也最会练兵的庞万春来操办。

庞万春接了将令,一点不含糊。他深知,兵贵精不贵多,尤其是他们现在家底还不厚,不能像童贯那样拉壮丁凑数,必须走精兵路线。这新兵,得招;招来了,更得往死里练!

庞万春没搞强行摊派那一套,他让手下人写了招兵告示,贴满了睦州城和周边乡镇的大街小巷、村口祠堂。也实在,没啥虚头巴脑的话:

“天策府募兵告示:为保境安民,共抗暴宋,现招募有志之士入营。要求:身家清白,年纪十八到三十五,身体强健,无不良嗜好。待遇:一日三餐管饱,月发饷银,表现优异者升职加饷。伤残阵亡,皆有抚恤。愿随我主方腊,共创大业者,速至各城门募兵点报名!”

这告示一贴出去,还真就引起了不少动静。睦州刚经过战乱,不少人家破了产,没了生计,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正愁没地方吃饭呢。再加上方腊“均田免赋”的政策,让不少穷苦人家看到了希望,觉得跟着这样的主公干,有奔头!

城西的破庙里,住着个叫石头的孤儿,二十出头,一身力气没处使,整天饥一顿饱一顿。看到告示,他琢磨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就跑到募兵点,梗着脖子对登记的文书说:“俺叫石头!没爹没娘,光棍一条!有力气!俺要当兵!跟着方总管打江山!”

城南的李家洼,刚分到田的李老栓,拉着自家大小子铁柱,来到募兵点,对庞万春手下的一个队正说:“军爷,俺家大小子,别的没有,就是有把子力气!方总管给俺家分了田,是俺家的大恩人!如今要招兵保境,俺把小子送来了!您随便打,随便练,绝无二话!”

像石头和铁柱这样的年轻人,来了不少。有活不下去的流民,有感恩分田的农户子弟,也有少数想搏个出身的破落子弟。庞万春亲自坐镇,一个个看过去,主要看体格、看眼神,那些油滑狡诈的、体弱多病的,一律不要。几天工夫,就募得了三千多号身体结实、背景相对简单的青壮。

新兵招来了,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练兵。庞万春把新兵和老兵混编在一起,实行“老兵带新兵”的法子。一个老兵带两三个新兵,结成“师徒”对子。练兵的地方,设在城西原先官军的大校场,地方宽敞,够折腾。

天还没亮,校场上就炸了锅了。庞万春披挂整齐,站在点将台上,像尊黑铁塔,声如洪钟:“都给老子听好了!到了这儿,就不是种地的农民了!是兵!是天策府的刀!是方总管的拳头!想吃饱饭,想活命,想立功受赏,就得给老子往死里练!”

练兵的头一关,就是站队列。听着简单,可对这些刚放下锄头的庄稼汉来说,比扛大包还累。昂首、挺胸、收腹、并腿……一站就是半个时辰,动一下就得挨鞭子。老兵在旁边盯着,一边纠正姿势,一边骂骂咧咧:“腰杆挺直喽!没吃饭啊?对!就这架势!记住喽,站都站不稳,上了战场就是送死!”

石头刚开始站得歪歪扭扭,没少挨老兵班长的踹。可他咬牙忍着,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练出来,出人头地!铁柱也一样,累得浑身哆嗦,但想起家里新分的地,硬是咬着牙不吭声。

站完队列,就是走步子。齐步走、跑步走、转向……要求整齐划一。三千多人,要走出一个人的动静。一开始,那叫一个乱套,你踩我脚,我撞你腰,洋相百出。庞万春在台上看得火冒三丈,经常冲下来亲自示范,吼得嗓子都哑了:“脚步要齐!心要齐!老子要的是三千条心拧成一股绳!不是一盘散沙!”

练完基本的队列,就开始练体力。校场边上放着石锁、石担子,每人每天要举多少次。绕着校场跑圈,一跑就是十几二十圈,跑不完不许吃饭。这一关最苦,不少人体力不支,晕倒的、吐了的,天天都有。庞万春一点不心软:“晕了?拖到阴凉地儿浇醒接着练!当兵打仗,敌人可不管你累不累!”

体力关过了,才是练厮杀本事。练枪法、练刀法、练盾牌格挡。老兵手把手教,怎么刺,怎么劈,怎么挡。然后就是捉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