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就让这个误会永远的继续下去,反正张良也不知道自己在没在撒谎,自己有好感度系统,张良可没有测谎系统。
胡亥说:“当时朕见你对朕已起杀心,却没有料想到你竟没有动手,当初面对父皇,你都已经动手,何故对朕手下留情?”
张良说:“陛下果真早就得知了小人的身份,我之所以反秦,固然是因为国仇家恨,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大秦的暴政,让天下百姓受苦。”
“若能让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平和的生活,我一人的国仇家恨又算得了什么,当时与陛下闲谈,我就得知陛下有可能让天下百姓过上好生活,既然如此,我自然无法下杀手。”
胡亥真的没有想到张良竟然会有这种想法,要知道张良和韩信范增等人还不同,他对大秦确实有着国仇家恨,他的故国被灭,家人被杀,这都和大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也是之前胡亥想着收服韩信,尽管也想到去收服张良,但是却从没有努力去做这件事的原因,他认为张良不可能投入自己的麾下,他不恨死自己就不错了。
可能即使自己把20点好感度加到张良的身上,张良顶多也就是不恨自己,要说对自己有特别的好感,可以心甘情愿的为自己效力,胡亥觉得没有那个可能。
但是现在看来,张良对自己的态度好像并不算差,所以他干脆问道:“如子房所言,若朕能给天下百姓带来安定平和,让天下百姓,食能饱腹,衣能蔽体,从此无人冻饿而死,子房是否愿意为朕效力,与朕一同求取天下大同。”
张良说:“这就是陛下的志向吗,果真非同凡响,但小人久居山野之间,如今已习惯像闲云野鹤一样生活,恐怕无法为陛下分忧了。”
胡亥说:“既然如此,子房此来何为?”
张良说:“小人知刘公如今已亡于大秦之手,然小人在刘公手下效力多年,虽未能与其共死,但仍想去刘公墓前拜别。”
胡亥说:“如果朕说子房愿意为朕效力,朕就许子房去刘邦墓前拜别,如若不然,便不准许,子房作何选择?”
张良说:“臣愿为陛下效力,从此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胡亥说:“罢了,你既然有如此忠心,朕也不愿强逼你违背本心做事。强扭的瓜不甜,稍后朕便派人带子房去刘邦墓前。有大才于朕眼前,却不能为朕所用,真是一大憾事,算了,你去吧。记得日后若想为官,只要朕还在,便有你的一席之地。”
张良拜别了胡亥,跟着一个带路的礼官,来到了刘邦的墓前。
如今当初刘邦手下还活着的人,可能只有韩信和他了,说实话,当初那条走轩辕关的建议和他也有些关系,只是没有料到因此而葬送了整个大军。
别人都认为这是李玄霸的能力,只有张良知道这不可能,李玄霸根本没这个本事,反而是远在咸阳的胡亥,很可能便是幕后的推手。
但是此时人已死,他再怎么悔恨也无济于事,今日,来此一拜,算是与过去告别。
今后他也想要云游四海,做个闲人,他没想到胡亥对他那么重视,对于大秦的皇帝来说,身边怎么可能缺人才?
可是如今这位皇帝仍旧求贤若渴,即使对他这样一个,按照大秦现今的律法,应该判处死刑的人,都能够做到如此的尊重,这样的大秦,怎么可能不昌盛?
胡亥并没有派人去盯着张良,他知道张良的本事,自己派子婴找了那么久都没有找到他,反而被对方主动找上门,他现在盯着对方,只要对方想把他派去跟踪的人甩掉,就能甩脱。
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多此一举,干脆就不去理会他,还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光明磊落的形象。
他知道张良去见过了韩信,但他却没有把韩信叫过来,询问张良跟他说了什么。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如果韩信想告诉自己,他自然就会说,如果韩信不想告诉自己,自己把他叫过来,强行逼问他,那又有什么意义?
得到的结果是真的假的先不说,但是绝对会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他从来没有询问过章邯曾经和王离交谈的内容一样,他现在也不打算询问张良和韩信之间究竟说了什么。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些秘密,只要这个秘密不影响大局的时候,胡亥是不会刻意去寻根究底的。
他自然不会让韩信闲起来,一个人闲着就容易闹事儿,尤其是韩信这种人,必须让他有足够多的任务。
所以这一次胡亥把韩信和徐福叫进宫来,既然海内已无战事,准确的说已经没有韩信能够掺和的战事,项羽那边蒙智还盯着呢,怎么也轮不到韩信,所以干脆让韩信做些前往海外的事情。
而且韩信本身是具有大气运的人,就像刘邦一样,往往能够逢凶化吉,让他进行出海这种生死未卜的事情,远比让别人去做这件事成功的几率大。
而徐福则是曾经有过出海的经验,对海上的事物比较熟悉,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治病。
上了船进入大海之后,最害怕的就是生病,而且一个人生了病,其他人也不知道这种病会不会传染,很容易就会引起恐慌。
有徐福这样一个高明的医生在,最起码这一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