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衣带渐宽终不悔
他要是不到外面世界去经历和学习,
将来很难成为完人。
经验要在刻苦中获得,
也只有岁月的磨炼能使它成熟。
——《维洛那二绅士》
1
这天夜晚,少年像往常继续写日记。冯梦龙感慨:“嬉闹的日子不见了。”带色或刻薄的语言,互相伤害、取笑的事情等通通不见踪影。
他的话被少年听进耳朵,可又能怎样?他只能压缩读书时间,有时他整天没有读书,却坚持着日记,他的日记失去休无止的思念。有些东西像风中的纸屑飞舞,风儿一吹便散落漫天。记忆虽是碎片,让他觉着珍贵,值得收藏。人世间可以与时间匹敌的唯有记忆,记忆的载体是文字,他想用文字记录下来。
以前,他们寝室分享着各自喜欢的姑娘,偶尔对班上的姑娘进行评析。谁的脸蛋俊美,谁的胸脯□□结实,谁的屁股圆润……现在回头看,少年只觉,那时自己太傻。哪个姑娘身材高挑,哪个姑娘妩媚妖娆,哪个姑娘超凡脱俗……跟他没有任何关系。有些话是事实,只能藏在心底,而不是愚蠢地说出口。少年他越是回忆,越是自责自己没有把心放到应该寄托的地方。
早读课,没有响起少年泄愤般朗读,其他课亦没有听见他掉歪的语调欠揍的模样。少年变了。他变得忙碌,变得沉默,变得认真而刻苦,同时多有种冷漠。年纪稍大的,如老冉经历了岁月,他时刻关注着少年。
他知道这个孩子忽然冷漠,内心肯定隐藏着巨大的痛苦,有点儿同情他。可他没有办法,这是人生。成长,就是要忍受这份深刻的忧伤。
现在,我们的少年什么都不感兴趣,自以为不感兴趣。他每天忙碌,忙碌着背教材大量做题。他想考大学,他想通过高考逃离这个折磨人心的地方。痛苦使少年心碎,让他从黑暗走向光明,灵魂得以升华。多年以后,少年长大了成熟了,他觉得,这是可以陶醉的青春,任何东西都换不来。
上周五,语文测试,他的题答得简练,有条例,思路清晰,字迹工整。他的作文没有以前那样狂躁。最先注意到少年变化的是上官老师。自从少年没有按照他的意思每周抄写两篇满分作文,他就不给少年改卷。偶尔在校园遇见少年,他总是把头扭到一边去,课堂却经常调侃他。如今,他把作业补齐状态恢复。
岁月的年轮悄然转动着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它不顾所有滚过一圈又一圈。夜晚,少年站在走廊尽头,倚靠在墙上,他的眼睛空洞,仰望着星空,眼里慢慢渗出泪水。一会儿,泪水流了出来,沿着青涩的脸颊缓缓下流。
“你在想什么?”蒲公英走过来,她对他还是那么热心。蒲公英是语文课代表,她偶尔会在少年作业里写加油云云。“没什么,复习有些累了,在这儿休息。你有事吗?”姑娘看着少年,她的眼睛飞掠过一丝惊奇。
“这段时间,我发现你变了。”少年想起他跟某个人的关系,他感慨着说:“是啊,我们都变了。人是会变的,这世间没有什么是不会改变的。”蒲公英觉得氛围有点忧伤,转移话题:“你说话怎么文绉绉的?!”
男孩女孩站在这儿,他们的目光落在远山,余晖笼罩着他们。
2
期末考试结束,少年收拾东西,清晨来到幼儿师范门口等从梵阳发往木□□的大巴。他已跟师傅联系,师傅让他在这里的路边等他。旭日东升,清风吹拂路边的野花,大巴如约而来,道路顺畅,很快低到木□□。
桥头,大湾河边,少年看向顾家村,熟悉的感觉在他的心头像火焰跳动。从这里出发,回到这里,他的根永远驻扎在这里。此刻,远山山巅生长着森林,水泥路两边是香樟,小桥还是那样古朴,流水还是那样哗啦啦。
少年觉得自己像树,根在这里,生来就在这里,所有都在这里。随着阅历、见识、视界的增长,他将根深蒂固枝繁叶茂,逐步成为遮风挡雨的大树。
他坚信,他这棵树会结出果实,会孕育出飘向远方的种子。
考进梵阳中学,没有珍惜,没有保持起初的学习状态。对此,他深感自责,陷入没完没了的追悔与自怜。有时,少年想用忘记来消除痛苦,想要远离这无休无止的思绪,可思绪不是人可以控制的,因而他只能默默忍受。
乡村班车在路上行驶,少年给母亲打电话。此刻,大湾河上,伫立在桥头,少年远远瞧见母亲向他走来,他提起衣物、书籍向母亲走去,他的笑容灿烂,阳光。母亲分过少年手里的衣物,她跟少年并排着走在回家的路上。
老冉曾把少年在学校的情况告诉母亲,母亲隐隐觉察到少年的变化,她曾难过,曾让张皮皮转告他再看课外书,就把他的课外书烧掉!少年的自我意识极强,有点桀骜,有点固执己见。即便母亲的话,他亦不愿意服从。
现在,母亲看见少年满脸笑容,所有恼怒与担忧烟消云散。回家,少年看见爷爷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