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女生耽美>读书笔记> 第 2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2 章(1 / 5)

很高大上,我真的不知道原来读书这种事情都可以写出这样一本厚厚的书,高二的时候开始看的,高中毕业磨时间终于看完的,不得不说,这本书和《苏菲的世界》,一起,解了我高中时期的很多迷茫。简单记录一下里面说的读书的方法。以后努力向它靠齐。

看书的时候我都是习惯性的从头开始看,先看封面,看作者简介,看看是印刷的第几版第几次印刷(虽然这点有点奇怪),然后看序。

我看的是商务印书馆的那版,还有一个译序。

我是不怎么关注译者和作者的,真,只读书,感觉有时候还是要关注关注的,但是这类资料除了百度,就是传记了吧?总感觉还是隔了一层的样子,没有真实感。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比较客观的了解作者。

译序里有一个词汇,吸引了我的目光,台湾商务印书馆。

所以我看到的那些商务印书馆都是台湾的吗?有点疑惑,去搜搜,突然对我国近代的印刷史和一些书籍出版的流程有点兴趣。

感觉跑题了,现在回到正题。

第一篇,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书中指出,阅读是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的了解。

ps:当时正在读高二的我超级迷茫,但是这本书给了我一些见解,刚刚文理分科,新学期第一周,我要做什么,我在干什么,我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真就三连问。

很虚空大,但是我就深深陷在其中无法自拔。

最后我虽然没有得到答案,但是我有了新的想法,就是去其他不同的地方看看,去看看其他人的想法,你也一定会有想法。虽然有点被周围的环境裹挟的感觉,但是走出去,真的是北方小城市周围的重重声音。而这本书里真的有挺多我没有想到的。

说到底就是我太闲了,作业多起来就什么都不会想了。

咳咳咳,回归正题,阅读的重点在于“了解”,但是我们是通过资讯来了解这个世界的,而资讯有利也有弊,资讯的多少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书中有段话是这样说的: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对理解力的阻碍,现代的媒体正在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这正是因为媒体精心的包装,使得思想形同虚设了。这样观众,听众或者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得出结论。相反的,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里就可以了。

ps:阅读需要思考,但是我已经很久没有动脑了,糟糕,脑袋好痒,要长脑子了。

要主动的阅读。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收获的越多。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ps:感觉有部分已经不是很适用于我了,我现在在读的东西,更多是为了获得乐趣而读,乐趣也是一种资讯吗?当然,也可能是我理解的不对。

第二章,阅读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明意)

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系统化略读)

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消化,提出系统的问题,追寻理解)

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多本书对比)

第三章,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这一部分作者在讲述一些美国在当时的一些人的阅读情况,写了幼儿阅读的阶段(准备,认字,简单读写,复杂读写),也就是说到了九十年级,基本都有了基础阅读的能力。

第四章,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一:

1.先看书名、序(进行分类)

2.看目录(概括性理解)

3.有索引看索引(覆盖范围)

4.出版者介绍(宣传的文案)

5.挑几个看起来和主题有关的篇目(简要了解)

6.打开书左翻翻右翻翻念两段看两页(不要忽视后记)(决定自己是否要看)

ps:感觉有丝麻烦,尤其是最后几个步骤。在看书之前,我觉得就应该下定决心去看。这样才能给看书提供动力。如果一开始就左翻翻右翻翻,我觉得这样可能会减弱我看这本书的兴趣和动力。对于选择困难症的我来说,我只看标题来选择,不然真的很难选先看什么书。也很难坚持把书读完。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关注大原则、主题)

第五章,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提出几个问题:这本书在谈什么?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做笔记,试着写出书的基本大纲。

ps:如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