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们仰头的姿势凝固成雪雕。
士燮的玉冠被热浪烤出裂纹,子反的佩剑在鞘中嗡鸣,齐侯的醒酒汤在陶罐里结出冰花。
当最后一缕青烟消散在天际时,年轻天子从灰烬中拾起片焦黑的竹简。
那上面“天下”二字竟被烧灼成金色的轮廓。
“诸卿可知这是什么?”姬夷将竹简残片抛向诸侯,“这是镐京太学烧剩的《周官》残篇。”
他忽然解下玄端抛入雪地,露出内里缝满补丁的素色深衣,“礼乐不在庙堂,不在鼎彝,而在……”
指尖扫过呆若木鸡的诸侯,“在诸卿撕扯简册取暖的掌纹里。”
山风卷着雪粒灌进诸侯的朝服,郑国少年使者跪地大笑。
他颤抖的手指从怀中摸出半枚玉璋。
那上面“永保天命”的刻痕正在融雪中模糊:“周王可知,这玉璋是用楚山玉、晋水工、齐人刻刀所制?”
少年将玉璋摔向岩石,飞溅的碎片在雪地上排成北斗之形,“就像这天下,分则诸侯裂土,合则……”
“合则能吃火锅。”
姬夷不知从哪端出个热气腾腾的青铜甗,腌酸枣的香气混着羊肉的膻味扑面而来。
他麻利地将竹简残片丢进火塘,用玉圭搅动着鼎内翻滚的浓汤:“诸卿愣着做甚?难道要寡人喂到嘴边?”
当夜,太室山巅的笑骂声惊醒了冬眠的熊罴。
晋国士燮与楚国子反共饮一甗酸汤。
齐侯的醒酒勺成了鲁国夫子捞肉的炊具。
黎明前,不知谁把盟书竹简投进将熄的火堆。
跃动的火光里,那些被重新拼合的篆字在岩壁上投下巨影——王纲解纽,礼在四夷。
三个月后,洛邑王宫坍塌的东庑下,姬夷枕着《周易》简册打盹。
阿宝蹑手蹑脚地将狼皮毯盖在他身上。
发现年轻天子手中攥着片烧焦的竹简,上面歪歪扭扭画着个戴冕旒的乌龟。
宫墙外,各国工匠正敲打着重修明堂的梁柱。
叮当声里混着郑国民谣的调子:“狡兔有三窟,天子藏九鼎,诸侯抢竹简,礼乐在碗底……”
冰消雪融的洛水畔,第一批周室太学重建的简册顺流而下。
撑筏的船夫哼着新编的《王风》,竹简上的字迹在春阳下忽明忽暗。
若有眼尖的渔人凑近细看,会发现那简册开头用朱砂写着:“周礼十九篇,炖汤更添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