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坟,别看他当皇孙时候恭恭敬敬,看起来像是朱元璋完美继承人……”
“可惜!”
无论朱允炫愿意不愿意,林啸都将他上台后的一系列操作曝光了。
“他也不想学朱元璋!抛开其他不谈,单从勤政方面……首先,一改朱元璋严刑峻法风格,提倡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儒家仁政……”
“随后权力下放于文官主导,改变朱元璋事必躬亲的做法,将政务决策权下放给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这就形成了建文三傻……提升翰林院地位,增设文翰、文史二馆……”
“他的这些出发点,不会是因为要勤政吧?”
噗嗤,班级知道建文帝一些操作,尤其是建文三傻一出来,就让会意的同学们笑了。
洪武二十五年,稍微晚年时候。
更加冷漠杀气的朱元璋,听着林啸的声音,无形的压力抽走了朱允坟周身的空气,让朱允效也大汗淋漓,试图解释。
可被老年朱元璋那目光一看,他屁都不敢放一个。
好在,林啸没在他身上停留多久。
“然后是他的儿子,朱棣……”
林啸依次盘点:“朱棣靠靖难夺了侄子的位子。他够狠、够勇、也够有能力吧?”
“他亲身经历过他父亲朱元璋那种恐怖的勤政强度,甚至作为曾经坐镇北平的藩王,也亲身体会过这种高度集权带来的效率与窒息感。”
“那么,他继位后做了什么呢?”
林啸停顿了一下,加重了语气:“朱棣他非但完全没有去学他父亲那套007劳模皇帝的模式,反而走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他反手就在朱元璋亲手废除丞相制度之后不到三十年,建立了明朝重要机构一一内阁!”“虽然起初权力不大,但机制已经建立!他把大量的日常政务处理权分了出去!”
“不仅如此,他自己呢?”
“他也像是他爹那样把自己锁在奉天殿没日没夜批阅奏章,他把很多具体的政务甩给了他信赖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洪熙帝朱高炽!”
“然后,朱棣干什么去了?他五次亲征漠北!开疆拓土、宣扬国威去了!他把洪武帝一手建立起的劳模独裁核心架构,亲手给架空了!”
“这难道不是对他父亲劳模模式最直接、最有效的否定吗?”
“朱棣用实际行动证明:那种高强度的、近乎自残的劳模方式,根本无法延续、不可复制,连他自己的亲儿子都不愿意学也学不来!”
中年朱元璋脸色惨白,甚至忍不住看向朱标,喉咙艰难吐出几个字:“标儿,是,是不是这样……咱,咱的勤政,你,你也受不了?”
朱棣的情况,他无法亲眼看见,可现在皇位已经传给了朱标,他也有些不相信,朱标也不选择他这种模式。
“父皇,说句实话……您这种勤政,儿臣有很多情况下,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儿臣现在还年轻尚感觉吃不消了,要是年纪大了……可能……”
面对朱元璋的询问,朱标沉默一会儿,也选择实话实说。
此话一出,朱元璋更是遭受了重击,颓然的瘫倒在皇位上,像是瞬间老了好几岁,眼神也茫然的无助的看着马皇后:“妹,妹子,难,难道咱错了吗?”
“重八啊……错不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现在改变了啊。”马皇后只好安慰他。
而教室之中。
“物极必反!”
林啸还在继续让朱元璋难堪:“朱元璋废掉宰相,追求极致的皇帝集权和劳模勤政,结果呢?”“这个极致系统运行不到两代人,就因为其自身的严苛性和不可持续性,直接催生出了用以自我修补和减轻皇帝负担的新制度一一内阁制。”
“这不正是历史规律的绝妙讽刺?朱元璋追求无相,结果明朝偏偏诞生了事实上的集体丞相,并且其权力日益膨胀。”
林啸环视教室,也没说太详细:“内阁制的诞生,是好是坏我们暂不全面评价,但它的一个直接副作用,就是客观上降低了对皇帝个人勤政的刚性要求!”
“皇帝不再需要像朱元璋那样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了!有人帮衬、有人分担了!”
“所以,你们看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嘉靖帝沉迷修仙炼丹,二十多年不上朝议政!”
“万历帝更是创下几十年不上朝的最高纪录!躺平、摆烂这两个词,用来形容他们后期的执政状态,真是无比贴切!”
“这种惰政之风,难道不正是朱元璋劳政模式过度反噬、走向反面所滋生的温床吗?”
“就像一根被强拉到极致的弹簧,一旦松手,就猛烈地回弹,跌入另一个极端。”
“反噬……”朱元璋更是脸色灰白了一下。
永乐时空。
朱棣第一次听到了嘉靖皇帝,万历皇帝的懒政事情,也是更加诧异。
“不是,这两个家伙,比咱还懒?不至于把所有事情,都丢给内阁吧?”
朱棣仍旧是有些不可思议的想象内阁,想象两人这样的极端偷懒。
万历、嘉靖各自时空。
这两位被点了名的躺平皇帝,脸色也变得不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