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必要性。
“然,《孟子》亦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人性虽善,然世间亦有冥顽不化之徒,亦有为利欲熏心之辈。”
“若无政刑以为威慑,则德礼之教化,无异于空中楼阁,终将为奸邪所侵蚀。”
“故‘齐之以刑’,乃为德礼设一坚固之堤坝,使善者有所恃,而恶者有所惧。”
“政刑者,非为治民,乃为保民,为德礼之推行扫清障碍也。”
这一段,他将政刑的作用定义为“保护”而非“统治”,是为了保护善良的大多数,惩戒作恶的极少数。
论述完“体”与“用”,便是最后的总结与升华。
陆明渊深吸一口气,笔下的力道似乎又重了几分,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金石之声。
“故知,德礼者,仁政之北辰也,居其所而光辉自现;政刑者,璇玑玉衡也,执其用以辅成天道。”
“圣人垂训,非厚此薄彼,乃欲后世为政者,当以德礼为心,以政刑为手,心手相应,体用兼备。”
“内修文德,以化成天下;外严法纪,以禁暴除奸。如此,则刑措不用、礼乐大兴之治,或可期也!”
最后一笔落下,一篇洋洋洒洒的千字策论,一气呵成。
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引经据典,恰到好处。
既阐明了德礼的根本性,又肯定了政刑的必要性,最后将二者完美地统一于“仁政”的宏大框架之下。
通篇读来,大气磅礴,充满了对儒家王道政治的深刻理解。
陆明渊轻轻吹干纸上的墨迹,将草稿放到一旁,开始将文章誊抄到试卷之上。
这篇策论,他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得到主考官的青睐。
此时,距离考试结束还有一个多时辰,时间绰绰有余。
他没有急着去看最后的断案题,而是再次闭上眼睛,让高速运转的大脑稍作休息,恢复心神。
片刻之后,他再次睁开双眼,目光已是一片清明。